本报记者 赖志凯 本报通讯员 高小配资实盘平台排名前十
“从那里下手、先挪开那块大石!”现场机械的轰隆声很大,即使面对面也得大着嗓门喊,要不根本听不清对方讲的话。对指挥调度的北京城建集团建筑部雁栖小镇B项目副经理刘睿来说,最重要的“武器”就是一部对话机。
这是北京城建集团建筑部抢险突击队在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孙胡沟村抢险救灾的一个场景。
7月28日20时,大雨滂沱,北京市怀柔区防汛救灾指挥部的一道指令紧急下达。汛情就是冲锋号,北京城建集团建筑部抢险突击队的抢险救灾行动就此展开……
“强降雨致使由G234通往孙胡沟村的道路严重塌方、大面积损毁,车辆与人员无法正常通行。7月28日晚,我们接到的任务是用最快速度保通琉璃庙镇孙胡沟村3.5公里道路。”雁栖小镇B项目经理李逢军回忆。
那一晚,李逢军连夜召集项目骨干开了一个极其简短的动员会,核心内容就是“立即准备人、准备机器,用最快的速度赶赴受灾一线”。
作为一名老党员,53岁的李逢军尽管心急如焚,但他同时也是这个团队的“大家长”,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多。
“抢险救灾我们义不容辞,但我也要为队员的安全考虑,我把他们带出去,也要安全地带回来。”在全力动员人员、协调集结机械的同时,李逢军在人员分工、行进路线、物资后勤保障等方面也做足了准备。
7月29日7时,一支由35名抢险人员和30台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设备组成的抢险救灾先遣突击队,在李逢军的带领下赶赴受灾一线。
“我们赶到现场时,看到的是满目疮痍的断路残石和肆意流淌的洪水,就像一面被砸碎的镜子,到处都是裂痕,纵横交错。”刘睿回忆说。
刘睿的任务是带着机械队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这里,人力的作用微乎其微,只有大型机械才能起到大作用。”刘睿告诉记者。
哪里塌方最严重,他就手持对讲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挥;哪里作业面施展不开,他就带着机械跑到哪里,喊到哪里。
整整5天,他沙哑的嗓音通过对讲机传遍各个点位。
有个队员笑着说:“这是属于他一个人的频道。”
抢险任务圆满结束后,刘睿下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人发了一条报平安的短信。
现场还有一个特别的人,他就是项目副书记郭帅,他这次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后勤保障。
从7月29日到8月1日,突击队的人数伴随着抢险任务的不断增加,已从最初的35人增加到80人。抢险任务也由最初的抢通琉璃庙镇孙胡沟村3.5公里道路,增加到继续向南抢通东坎村到南梁村路段、抢通杏仁地等支线道路,以及清理孙胡沟村内大片淤泥覆盖区域等。
“村里有一个养老院,淤泥深度能到半腰高。”郭帅说,8月1日,伴随着道路抢通,清淤工作也正式开始。
郭帅辗转各个抢险点位,布置队员们临时休息的场地,协调准备每日需要的餐食饮水,与现场队员沟通急需的物资。吃喝睡、日用、防暑驱蚊、受伤用药等等,事无巨细,都要保障到位。
山里道路崎岖,随时还有塌方风险。在这样的路上,在没有信号的情况下,郭帅只能用土办法,通过车辆、人员定点接龙来运送物资,一趟就要3个小时左右。
跟随上山的办公室文员刘婧晒黑了一圈,她告诉记者:“郭书记的鞋底都走开胶了,啪嗒啪嗒地响,他还笑着跟我们说他的鞋底在给我们加油鼓掌。”
这5天里,所有队员都能吃上热乎饭。
7月29日19时,在全体突击队员的日夜奋战下,1.2公里关键损毁路段成功修复。
7月30日的孙胡沟村桥头,过河水泥涵管埋设进入攻坚阶段。“抢险尖兵”齐欣在没膝深的水流中定位、铺设、加固,雨水混着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与河水交织成一片。长时间的浸泡让他的双脚发白起皱,衣裤在反复干湿中结上了一层厚厚的泥壳,可他始终咬牙“钉”在岗位上。当晚,他们成功完成涵管埋设,连接村庄的主干道宣告疏通。
8月1日8时,东坎村到南梁村2公里路段成功打通!8月2日12时,两个“战场”同时传来好消息:村内主要区域清淤完成,通往杏仁地的3公里支线道路成功抢通!
经过80名抢险队员5天鏖战,这支队伍圆满完成任务,累计完成道路抢通任务11.8公里,挖填土方13万方,清理淤泥1.4万方,投入抢险人员315人次、抢险车辆设备152台次。
目前配资实盘平台排名前十,北京城建集团建筑部所有突击队员依然保持24小时待命状态,随时响应号召,全力投入防汛抗洪和灾后修复工作。
鑫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